查看原文
其他

科研资讯丨“趣”旅游·“趣”研究——陈钢华副教授团队研究成果

在流动性加剧的当代社会,日趋多元化和个性化的旅行方式成为旅游世界的常态。由此引发的不同旅行方式下的情感、身份、个人发展、健康、幸福感等议题,日益受到学界和业界的关注。这些日渐多元的旅行方式,对应着日新月异、各具特色的旅行者群体。秉承“通过旅游看世界”“通过旅游透视我们所处社会”的理念,陈钢华副教授及其团队,近年来一直关注旅游体验与个人发展议题。接下来,我们将简要介绍团队正在关注的研究话题。


图1:陈钢华副教授与同行学生在西藏调研

(来源:陈钢华团队)


我背包,我成长,我快乐


“人生不只需要面包,也有诗与远方”。背包旅行正是源自人们对诗与远方的向往,也是个人成长的路径之一(Chen, Huang, & Bao, 2014a; Chen & Huang, 2020)。在过去的几年间,我们团队有关背包客的研究主要包括:(1)开发并验证(包括跨文化验证)了一份背包客个人发展量表(Backpacker Personal Development Scale)。量表包含背包客个人发展的能力、情绪、技能、世界观和自我意识五个维度(Chen, Huang, & Bao, 2014b;Chen & Huang, 2017)。(2)背包客个人发展的理论建构(前因与后果的识别)。在这一方面,我们的系列研究结果表明,背包客的个人发展存在显著的跨文化差异(中西差异)(Huang & Chen, 2018),且背包旅行所带来的个人发展有助于背包客提升自我效能感和自尊,且这一效应是存在跨文化差异的(中西差异)(Chen, Huang, & Hu, 2019)。(3)开发并验证了一份背包客身份认同量表(Backpacker Identity Scale)。量表包含自我归类、群体自我价值、群体自我评价三个维度(Chen, Zhao, & Huang, 2020)。后续的实证研究表明,与大众游客相比,中国背包客群体拥有更高的一般自我效能感和自尊(包括自我胜任和自我悦纳两个维度)(陈钢华,师慧敏,赵丽君,黄松山,2021);背包客的身份认同显著地影响他们的主观幸福感(赵丽君,陈钢华,胡宪洋,2022)。“不断成长、不断认识自我”,这是背包客的普遍追求。上述研究成果,毫无疑问,很好地证实了作为“旅行的大学”的背包旅行所带来的各种裨益,也因此可以鼓励更多的年青人,利用“gap year”(“间隔年”)或其他契机,参与到背包旅行中来,参与到认识自我与发展自我中来。


图2:酷爱户外挑战的背包客

(图片来源:Pexels,作者:Eric Sanman)


已发表相关研究成果

[1]Ganghua Chen, Lijun Zhao, & Songshan (Sam) Huang (2020). Backpacker Identity: Scale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 59(2): 281-294.[2]Ganghua Chen & Songshan (Sam) Huang (2020). Backpacker tourism: a perspective article. Tourism Review, 5(1): 158-161.[3]Ganghua Chen, Songshan (Sam) Huang, & Xianang Hu (2019). Backpacker personal development, generalized self-efficacy, and self-esteem: Testing a structural model. 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 58(4): 680–694.[4]Songshan (Sam) Huang & Ganghua Chen (2018). Perceived personal development benefits from backpacking: A cross-cultural comparison. Tourism,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s, 18(4): 275-286.[5]Ganghua Chen & Songshan (Sam) Huang (2017). Toward a theory of backpacker personal development: Cross-cultural validation of the BPD scale. Tourism Management, 59:630-639.[6]Ganghua Chen, Jigang Bao & Songshan (Sam) Huang (2014). Segmenting Chinese backpackers by travel motivation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ourism Research, 16 (4): 355-367.[7]Ganghua Chen, Jigang Bao & Songshan (Sam) Huang (2014). Developing a scale to measure backpackers’ personal development. 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 53(4): 522–536.[8]陈钢华,师慧敏,赵丽君,黄松山.背包客与“众”不同吗?——中国背包客与大众游客核心自我评价比较研究[J].旅游学刊,2021,36(10):125-139.[9]赵丽君,陈钢华,胡宪洋.背包客身份认同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研究:自尊的中介作用[J].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 2022, 49(2): 249-260.


什么样的目的地才能让你身心恢复?


城市化改变了人与环境的互动方式,而旅行、度假则可以缓解我们的心理压力。在环境当中,注意力恢复的现象被称为心理恢复;人们对环境的恢复性特征的感知被称为环境恢复性感知。在过去的几年间,我们团队有关目的地环境恢复性的研究主要包括:(1)在跨文化背景下验证了环境恢复性感知量表(包括兼容、程度、心理逃离、物理远离和迷恋五个维度)(Chen, Huang, & Zhang, 2017)。(2)在森林山地度假区(广东南昆山)、海滨度假区(三亚亚龙湾、大东海)、温泉度假区(珠海御温泉、南京汤山)等不同类型的度假目的地,检验了环境恢复性感知的前因与后果。环境恢复性感知的前因包括相对空气质量(Yang & Chen, 2021)、环境与气候满意度(陈钢华,奚望,黄松山,胡宪洋,2019)、游客的地方依恋(奚望,陈钢华,胡宪洋,2021)等。


图3:令人身心恢复的自然环境

(摄影:黄琳冰)


已发表相关研究成果

[1]奚望,陈钢华,胡宪洋. 旅游度假区游客地方依恋对心理恢复的影响研究——环境恢复性感知的中介作用[J].旅游科学, 2021, 35(3):79-99.[2]陈钢华,奚望,黄松山,胡宪洋. 海滨旅游度假区游客环境满意度和气候满意度对环境恢复性感知的影响[J]. 资源科学, 2019, 41(3):430-440.[3]陈钢华,奚望. 旅游度假区游客环境恢复性感知对满意度与游后行为意向的影响——以广东南昆山为例[J]. 旅游科学, 2018, 32(3): 69-82.[4]Ganghua Chen, Songshan (Sam) Huang & Dandan Zhang (2017). Understanding Chinese vacationers’ perceived destination restorative qualities: Cross-cultural validation of the perceived destination restorative qualities scale. Journal of Travel & Tourism Marketing, 34 (8): 1115-1127.[5] Yang Yang & Ganghua Chen (2021). In search of fresher air: The influence of relative air quality on vacationers’ perceptions of destinations' restorative qualiti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ourism Research, 23(4):504-516.


因爱出游,你的旅行/目的地够浪漫吗?


蜜月旅游是一个日渐重要的细分市场。我们团队关注到这一群体,探索了他们独特的旅游动机、体验全程的影响机制,以及与之相关的浪漫目的地属性评价。在过去的几年间,我们团队有关蜜月旅游的研究主要包括:(1)开发并验证一份蜜月出游动机量表。新婚夫妇的婚姻关系被认为是蜜月游客出行动机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对创造、维持和增进令人满意的婚姻关系的追求是推动中国游客外出度蜜月的最主要的动机;其次是声望、好奇心、寻求逃避和放松(Chen, So, Poomchaisuwan, & Hu, 2020)。(2)蜜月旅游是一种基于情感和创造记忆的体验。研究团队利用SOR理论框架检验了蜜月旅游体验的生成机制。我们发现,影响蜜月度假游客满意度的不是目的地属性本身,而是他们在目的地体验到的正面情感(例如,喜悦、惊喜和关爱)和难忘的旅游体验(例如,享乐、独特性和有意义性)(Chen, So, Hu, & Poomchaisuwan, 2022)。(3)蜜月旅行与情侣出游都需要一个“浪漫”的目的地。那么,什么样的目的地才算的上浪漫。通过定性研究(陈钢华,李萌,相沂晓,2019)和定量研究(李萌,陈钢华,胡宪洋,霍梓锋,2022),我们识别了目的地浪漫属性的结构维度,并在此基础上开发和验证了游客感知下的目的地浪漫属性量表(包括心理逃离、心理兼容、好客服务、亲密互动、自然环境和与众不同6个维度及其18个测项),为理解和管理游客感知下的目的地浪漫属性提供了一个更加直观、标准化和可靠的测量工具。


图4:因爱出游的蜜月旅行

(图片来源:Pexel,作者:Asad Photo Maldives)


已发表相关研究成果

[1]Ganghua Chen, Kevin Kam Fung So, Xianyang Hu, & Mutita Poomchaisuwan (2021). Travel for Affection: A Stimulus-Organism-Response Model of Honeymoon Tourism Experiences. Journal of Hospitality & Tourism Research, online published.[2]Ganghua Chen, Kevin Kam Fung So, Mutita Poomchaisuwan, & Xianyang Hu (2020). Examining affection-based travel: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a measurement scale for honeymooners’ motivation. Journal of Destination Marketing & Management, 17: 100452.[3]陈钢华,李萌,相沂晓.你的目的地浪漫吗?——对游客感知视角下目的地浪漫属性的探索性研究[J]. 旅游学刊, 2019, 34(12) : 61-74.[4]李萌,陈钢华,胡宪洋,霍梓锋. 目的地浪漫属性的游客感知:量表开发与验证[J]. 旅游科学.(已接收待发表)


在路上的旅行,流动中的情感


当代社会是一个流动的社会。现代交通工具不仅改变了人们的通勤,加速了流动,也无时无刻不改变着我们的旅行。对于火车旅行、自驾出游又或是骑行的人而言,“在路上”就是旅行的意义。不断变动的风景,伴随着旅行者不断变化的情绪、情感。近年来,研究团队一方面关注到川藏线自驾、青藏线火车旅行、青海自行车骑行中旅游者的情感体验与变化,对旅游者情感体验的复杂性、多样性、动态性展开了实证研究。另一方面,我们也将目光投向中国出境游客,借助面子、社会身份等概念,考察中国游客对媒体、他人投射而来的负面印象与看法的回应与反思。我们发现,中国出境游客在进行自我差异化的基础上,将自我和其他中国出境游客的不文明行为合理化,并且通过羞耻感和唯恐“失去集体面子”来进行自我辩护,由此促使其采取文明行为(Zhang, Pearce, & Chen, 2019)。此外,在朝鲜这一高度管控的目的地情境下,我们的研究发现,中国游客会采取“顺从”或“增权”的凝视策略作为回应,且充分利用和享受“中国游客”这一特殊身份(Chen, Shi, Li, & Huang, 2021)。在面对被认为与我们相似性极强的“重要的他者”时,中国游客会产生“个体—群体—集体”三种不同层次的自尊和情感承诺。


图5:在驰骋于青藏铁路的列车上

(摄影:黄琳冰)


已发表相关研究成果

[1]Ganghua Chen, Huimin Shi, Zhenghuan Li, & Songshan (Sam) Huang (2021). Examining tourist gaze in a highly controlled destination: A study of Chinese tourists to North Korea. Journal of Hospitality and Tourism Management, 49, 287–295.[2]Carol X. Zhang, Philip Pearce, & Ganghua Chen (2019). Not losing our collective face: Social identity and Chinese tourists' reflections on uncivilised behaviour. Tourism Management, 73: 71-82.

结束语


此外,我们团队还正在关注滑雪游客、女性粉丝游客、文化遗产地游客等群体的体验。同时,也关注新冠疫情背景下的旅游小企业“生存还是毁灭”的话题。我们团队的研究选题,游走在“小众”和“大众”之间,期待从一个个小的切点,去窥见更大的真实世界。“关注有趣的旅游现象,发现有趣的研究问题,开展有趣的旅游研究”——这一直是我们团队的座右铭。研究问题无处不在,好风景璨然绽放在旅途之中。在旅游研究的道路上,我们并肩前行。




您可能错过的精彩




  他让世界读懂中国丨记旅游学院校友、《习近平谈治国理政》泰文版译者冯志伟博士
☆  “我和旅院的故事”校友专访 | 陆翼:理想与现实,该如何平衡?
  喜报 | 我院保继刚教授获“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章”


图文来源:陈钢华副教授团队

编辑:黄   倩

初审:刘俏芬

审核:徐永怡

审核发布:张东蕙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